中国艺术教育模式的三个内涵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点击量: 标签:
“千里之行”展览是中国的美术学院教学展示的高端平台。在这里,展出的是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美术教育包括本科与研究生的最新成果。中国的美术教育在这里看到一个成长的标杆。“千里之行”展览又是各兄弟艺术院校互相学习、切磋教学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大家互相观摩,发现共性问题,砥砺和研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命题。
“千里之行”展览已是第四回。这一回在我院展示,必会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推进我院创作教学的思考与发展。
中国的美术学院是一个独特的群体,这个群体对于全球的美术艺术的教育实体来说,是庞然大物。它在全球的相类教学质量考核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容忽视。这不仅是因为通过这一轮高等教学发展,我们的体量、规模都有了跨越性的提升,更因为我们的学科格局在这一轮发展中呈现了全面的加强,构建了一个由视觉文化为核心的人文学科群,还因为我们坚守住了“人与世界同在”的感受力培养的基本方式和课程体系,构建了一个涵盖古今中外艺术研究的教育模式。我们这个群体的坚守还包含以下三个内涵:
第一个内涵,坚持传统的学习。我到过许多非西方国家的美术学院,如土耳其、伊朗,我发现他们没有能够将自己的传统艺术活化在现代的教育系统中,完整地保存下来。而在我们的体系中,传统的艺术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技艺加以保存,而且作为一种核心的价值观,来追问它与中国大地之间的关系,来追问它的时代活化的种种可能性。不仅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体系中得以发展,而且世界上优秀艺术的传统文化也在此实现着中国式的转型,持续地得以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这种传统的学习与以写生为基础的绘画训练相结合,形成众多学科的艺术感受力的基本训练,这些训练有效而生动地将这些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传授下来,形成多学科人才培养的共同的体验和知识学的基础。
第二个内涵,坚持独立的精神。今天的艺术创造面临传统与拓展、全球与本土、实存与虚拟、差异与他者等等诸多的纠结。我们鼓励学生们活用传统的学习和价值观的培养,珍视自己的独立判断与独立精神,大胆对时风、对定见、对成规提出挑战与抵抗,充分利用艺术创造的内涵活力,从心灵上去赢得一种对于真理的理解和解放。
第三个内涵,坚持创造性的转换。传统的学习和独立的精神,都有待于这种创造性的转换。大家都熟悉的苹果手机的标志,那个苹果要变成火烛,那个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要变成跳荡的火苗,都需要这种创造性的转换。今天的本科同学大多是90后的一代,他们是一个被所谓的三种要素包裹着的想象的共同体。这三个要素即是统一的语言、普及的媒介和共同的受难经验。这个受难经验包括独生子女面对的父母威权、教改压力下愤怒的老师、无所不在的成人社会。是否这样,值得我们互相了解和研究他们这一代的艺术学习有优势也有颓势。如何使他们开启新一代的想象活力而又不囿于这一代的局限性,将内心里的需求和锤炼提升出来,完成这种创造性的转换,是艺术教育的当代使命。
上述的坚持传统的学习、坚持独立的精神、坚持创造性的转换,正是历届“千里之行”展览中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这三个内涵既是中国艺术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具体作品、具体个人创造与成长的精神写照。在这个过程中,最为辛苦的还是广大的一线的创作教学的老师们,还是默默无闻为育人奉献的基础课的老师们,让我们向他们表达真挚的敬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携手同心,脚踏实地,坚持教学最前线,了解教学最需求,不断培养出好人才,创作出好作品,为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标签: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兴趣最重要
下一篇:书法教学必须实事求是